最新校園資訊

受疫情影響,幼稚園在停止面授課堂期間,需要運用其他模式讓兒童在家中學習。我們慶幸幼稚園業界擁有投入及專業的團隊,即使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彼此扶持。大家憑着對幼兒教育的熱忱,發揮無限創意,設計富趣味的學習活動,並協同家長的力量,幫助兒童維持學習興趣和促進身心發展。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避免孩子犯錯 不如立界線

避免孩子犯錯 不如立界線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常恐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壞了任何的不良行為,會貽害終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常常以無微不至的批評來提醒孩子。其實,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改變,父母必須因應他們的成長需要來處理他們的行為,甚至改變與他的相處方式。

 例如孩子未能依時完成功課時,父母應平靜對待這件平常不過的事,因為這正是讓孩子進步和成長的機會。又例如孩子駁嘴,可能顯示他們開始學習獨立思考,並不一定是對父母不尊重,只是當孩子日漸長大,自我主張開始出現,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項事情有自己的立場,同時渴望得到父母能認同。作為父母,當然不贊同這些行為,但即使不贊同,也可以了解孩子背後的需要,這樣我們便能更有效地和他們溝通及運用恰當的管教方法。

 「知識雖能改變命運,態度卻取決一切!」父母大發雷霆橫加指責,對管教從不湊效,毫無意義。當父母懂得溫柔而堅定地幫助孩子,將尊重帶進日常生活中,孩子便會更了解事情的規則和界線,這樣他們以後就會更有分寸,也會為自己的行為建立一把尺。有了這把尺,他們自然會成為自理自主和負責任的人。所以,家長應在孩子的幼兒階段時,便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定立界線。

筆者的女兒自 1 歲半開始,已經明白字是寫在紙上的道理,所以當她 3 歲時,也從不在家中雪白的牆上貼過一張貼紙。因為她清楚知道自己和我的界線,也了解一個自理的孩子應當保持家居的整潔,這也是她的責任。父母讓孩子有遵循的方針,之後才去談他們是否聽話。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立界線時要具體清楚說明,例如你跟幼兒說:「若果你做不到,就表示你不乖。」其實對於幼兒來說,「不乖」是模糊的字眼,他們難以捉摸。此外,立界線時必須訂出若未執行的後果,筆者需要強調是「後果」,並非「懲罰」。後果只是結果,從雙方的協議中定立,所以它們是在自然法則下自然運作的結果,和懲罰完全是兩回事。例如當玩耍完畢後,孩子要自行收拾玩具,收拾好下次可以再玩;但如果沒有收拾,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玩具就會被沒收兩天或三天。

 這時候父母必須清楚讓孩子明白,這就是他沒有履行協議的自然後果,並不是懲罰。又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討看電視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並訂下時限。同樣地,如果孩子過了限定時間還不關機,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往後三天都不可以再看或使用。家長立界線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容易觸犯到界線,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雖然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正當的行為,但若方法過於急切與嚴厲,對孩子成長過程缺乏認識與理解,反而可能導致負面作用。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主動改過的經驗,要嚴肅討論,並非嚴厲懲罰。心平氣和能協助孩子將錯誤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就像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難免跌倒,我們會鼓勵孩子自己慢慢爬起來,再跨出步伐。

 面對孩子犯錯的行為,該如何處理才能培養孩子改過的能力,是我們更該關注的。一般人很少故意會去犯錯,人之所以會「犯錯」,通常都是因為沒有「覺知」,會錯就是因為不知道。其實,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卻不明白錯在那裡,不知怎樣才能改好。父母如果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犯錯,以適切的方法引導孩子改正,犯錯也能成為檢討和進步的轉機,增進親子間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的錯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吧。

耳仔入水會否導致中耳炎?要幫小朋友清潔耳仔嗎?

耳仔入水會否導致中耳炎?要幫小朋友清潔耳仔嗎?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林嘉儀

其實耳垢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物質,其作用是保護外耳道減低細菌感染的風險。耳垢會自己慢慢流出,一般情況下家長不需要幫小朋友特別清潔耳道內的耳垢。除非耳垢已經流到耳殼或在耳道的出口,家長可以用濕棉花輕輕地幫小朋友清潔。

家長幫小朋友清潔耳道裡的耳垢,就算用棉花棒輕力地幫他們清潔,都有機會弄傷外耳道的黏膜,導致發炎,甚至會弄損或弄穿耳膜。如果家長真的不小心

幫小朋友清潔耳朵時,將耳垢愈推愈入及小朋友感到不舒服。家長最好帶小朋友看醫生,了解是否需要幫他移除耳垢。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兩個情況是醫生建議幫小朋友移除耳垢。

第一,耳垢完全阻塞外耳道,影響小朋友的聽覺。第二,醫生要清楚檢查小朋友的耳膜,如果家長嗅出小朋友耳朵有異味,應該盡快帶他們看醫生,看看是否有機會是外耳道發炎而產生異味。

小朋友洗澡或游泳後,耳朵入水覺得不舒服,家長可以教小朋友輕輕傾斜頭部,用毛巾輕輕印流出的水已經足夠,千萬不要用棉花棒之類的物品放進耳朵裡清潔。如果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耳道和中耳是由耳膜分隔開。就算耳朵入水,水不會穿過耳膜進入中耳,所以游泳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

甚麼情況會引致中耳炎?中耳炎一般都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細菌從喉嚨經由耳咽管,走到中耳而導致發炎,故與耳朵入水沒有關係。

小朋友好害羞 如何增強他們自信?

小朋友好害羞 如何增強他們自信?

資料來源:家庭婚姻治療師/藝術治療師高詠愛                       

現實中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小朋友害羞,希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多點信心跟別人說話。這其實要看小朋友本身的性格是怎樣,因為有時小朋友會比較慢熱,可能有些小朋友比較怕跟陌生人說話。小朋友較害羞可能跟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甚少帶小朋友外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和交流。這會慢慢會形成他只喜歡和年紀大過他的家人或兄姐溝通,當遇到同年紀較小的朋友時,他就不懂得怎樣一起玩。加上現時許多家長都會幫他們說話,例如他還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有時可能比較心急:「你是不是想要那個東西?你是不是想這樣那樣。」這令小朋友很多時候他不敢說出心聲。

家長令孩子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或依賴了家長幫他們說話。其實透過很多方式,例如在家裡互動或玩遊戲,都可以幫助小朋友在不同環境跟其他小朋友或長輩溝通。例如透過簡單圖片的桌上遊戲,家長可以問小朋友:「如果我們在球場上遇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可以怎樣呢?如果你想一起玩,你可以怎樣做?」 家人也可以跟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

小朋友最主要從環境中學習,從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朋友身上,甚至現在很多時會上網看新聞、電視或卡通片,學習一些行為 或說話內容。所以在家裡玩遊戲時 ,都可以做一個好榜樣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溝通、怎樣去說或怎樣表達自己是最好的。

有時要給小朋友時間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而不是搶著替他們說話或幫他們完成。就算他錯了,也不要說:「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會嚇到小朋友,最好是跟他分析整件事情,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家長應嘗試跟小朋友分析多點:「為甚麼不可以這麼說 ?因為這樣說話可能會傷害了其他小朋友。如果你這樣跟他說話時,你自己的感覺又會是如何?」當教懂他們一些溝通方法,亦可以幫助他們見到陌生人和在不同環境時去與人溝通。

「手足不和」如何和平解決?

「手足不和」如何和平解決?

資料來源: 家庭動力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鄺詠嫺

 

當家裡有兩名或以上的小朋友,會發生衝突或不和是很正常的。父母或會感到很困擾,究竟怎樣才可以令子女和平相處呢?現下是一些小貼士。

 

首先,父母要盡力營造溫馨和愉快的家庭氣氛,強調共享和分享觀念。其次,我們要按照小朋友的年紀規範他們行為,2歲或以下的小朋友不明白可以和不可以做甚麼,很多時候會做出觸怒哥哥的行為。這時候我們便要安撫年紀大的小朋友,令他明白弟妹做不到,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和不明白。當他們達到可以理解和守規矩的時候,爸媽便會要求他們跟哥哥姐姐一樣遵守規矩,令年長的孩子明白爸媽不是偏袒弟妹。

 

在傳統的觀念中,會認為年紀大的小朋友,應該體諒和禮讓年紀小的小朋友。但事實上我們應該按小朋友的年紀、對事情的接收和理解程度而決定,不一定要年紀大讓年紀小的。所謂的禮讓和體諒,應該理解為同理和明白他們的需要。

 

如果妹妹想玩姐姐的玩具時,媽媽可以跟姐姐說:「我知道這個玩具是你的,你很珍惜和喜歡它,所以你不想讓給妹妹玩。但妹妹沒有這個玩具,她年紀比你小,她看到你玩的時候很快樂,也很想試玩。」如果姐姐聽到後願意讓給妹妹,代表她理解和同理妹妹的需要。我們也可以跟妹妹說:「因為姐姐很愛你,所以願意把玩具讓給你。」讓她向姐姐表示感謝。

但小朋友不是每次都願意讓玩具的,當他不讓的時候,我們都要教導他們學習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下,大家一起討論和溝通,讓他自己決定誰讓誰。另外,我們也要建立分享的原則,姐姐可以和妹妹分享玩具,妹妹也有能力跟姐姐分享玩具,大家彼此分享一個公平原則,關係也會比較融洽。

 

當姐妹之間發生不和的時候,父母要保持中立及不要介入,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很心急想解決問題,替他們處理。但重點應該是我們陪伴她解決她們的不和,我們要給予機會她們表達,讓她們知道我們明白她們的感受以及讓她們自己處理。

還有千萬不要過分強調公平,因為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她們一起想媽媽抱,媽媽可以表達:「媽媽知道你們也很想媽媽抱,覺得這樣很舒服。但媽媽只有一個,不能同時抱著你們。不如我們想想有甚麼方法,讓你們兩個也可以讓媽媽抱。」

 

我們要給予小朋友知道有衝突不是問題,有衝突不代表不愛對方,最重要是學懂如何解決。他們解決問題的經驗,會成為他們成長後難忘的經驗,是不會破壞他們的關係。

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小朋友學習語言,發音也是重要一環。英文的很多發音是廣東話裡沒有的,不論對小朋友或大人,都是較難掌握。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發音呢?有甚麼小法寶可以使用?

 

英語裡的咬舌音對於小朋友甚至大人來說,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提示技巧,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發音。用這發音作例子,其實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視覺的提示,譬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望著鏡子,讓他看見自己的舌頭,放置於兩排牙齒的中間。

另外,家長也可以用口頭提示,我們要明確向小朋友說:「你的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要怎樣做。有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加上所謂觸覺的提示。譬如用雪條棒或用匙羹這樣碰著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不同的發音部位,舌頭要如何放置。

 

家長也可以嘗試和小朋友玩些簡單遊戲,來訓練他們的聽辨能力,就是小朋友在聽覺方面能否辨認得到對或不對,譬如家長故意讀錯字:「fank you對不對?不對」「thank you對不對?對了」這次我們牙齒要咬著舌頭,又或在紙寫上free和three這兩個字,然後家長讀出其中一個three 「你指給我看是哪一個」;Free「你又指給我看是哪一個」。如果他懂得分辨,在表達上來就更加清楚和容易。

處理親子矛盾時,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情緒?

處理親子矛盾時,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情緒?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小朋友和大人之間不時會出現矛盾,原來在處理矛盾時,與小朋友的說話技巧十分重要,先說「你」和先說「我」也有著大分別。

有一次我在電梯口,見到一個小朋友要按電梯按鈕,但是被其他小朋友快一步按了。那個小朋友的情緒馬上很波動,媽媽雖然彎低身想處理他的問題,但是發現小朋友的情緒很難平復,當中牽涉了甚麼呢?

這就是牽涉了媽媽用了幾句說話,當中包括了「你不要哭吧」、「你想怎樣呀?」又或「是否要我去下一層讓你按一下?」我想提醒家長們,如果要平伏一個小朋友的情緒,應避免這類的說話。

如果要平伏一個小朋友的情緒,我們可以嘗試用「我」字開頭,例如是「我見到你」、「我知道你很想」及「爸爸媽媽明白你」。這些說話在小朋友的立場聽起上來,他會覺得你站在他的立場,而不是跟他對著幹,不是與他對立的。

這樣透過你的身體語言,透過安撫和擁抱,有助小朋友慢慢學習平靜,從而再把你想教的東西慢慢灌輸給小朋友,這樣就非常好了。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學家(公共衛生)(英國)吳珮瑜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

資料來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sliced-piece-black-rye-bread-on-2181599479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今天晚上就不讓你看電視。」在日常教養中,我們經常會以恐嚇形式教導小朋友,希望小朋友會聽話。但這種方法有用嗎?會帶來反效果嗎?

 有一次我乘小巴時,看到有個婆婆帶著兩個孫兒上小巴上到車兩個孫兒馬上坐到後排位置而婆婆就選擇坐近門口位置的單人位她一坐下後就馬上轉身跟兩個孫兒說「我告訴你馬上坐回我旁邊否則下車時就把你們兩個留在這裡」結果其中一個孫兒在後面大聲地叫。他在叫甚麼呢?「你每次都是這樣說的,我不信你。」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很多家長在教養上都習慣恐嚇小朋友。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Sir

例如是甚麼呢?「你不吃飯我就關電視」又或「你不快點做完功課,晚上就沒雪糕吃」等其實這些方式在教養時很多時候會造就了令小朋友慢慢不當一回事。如果家長經常用這種形式的方法令到小朋友逐漸長大後他就不會當作是一回事所以家長們必須切記我們要求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最好就是直接告訴他你想他怎麼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後面加插太多恐嚇要脅等成分

資料來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family-concept-mother-rebuke-her-daughter-1346755169

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

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

小朋友有時候可能因為少少不滿,就會哭起來,家長可能已經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的小朋友,但他還是時不時便哭起來。這樣爸爸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很累,有一點無助和不知道怎麼辦,甚至覺得有一點煩擾。其實通常來說小朋友的哭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因為他們的語言未可以豐富到講一件完整的事情、他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的想法,所以他們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沿用他們嬰兒時期,最直接或者最快會得到救助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哭泣。

 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懂得行、懂得走和上了學,我們就需要和他講多一些道理。其實相反在幼兒期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和他們做多一些情感支援。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小朋友的心智成熟,他們已經去到第三層的社會需求,亦即是愛和歸屬感。

 在這個時候他是需要感受,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並且他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這一個階段如果父母可以協助他,幫他們能說一些情緒和想法。不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需求亦會得到滿足。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close-little-kid-girl-crying-tearful-588155348

看到小朋友哭泣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跟他說:「你很不開心似的,原來你不喜歡媽媽這麼惡跟你說話。「弟弟沒有問過你便拿了你的玩具玩,令你生氣。」如果你說中小朋友的心聲,其實很快會點一下頭和很快不會再哭起來,慢慢他們學識了這種表達方式,他們便不需要用哭泣來表達自己。

有一些家長可能便會問:「平日小朋友牙尖嘴利很會說話,但為何有些不開心,他們便說不出來?」其實這是情緒,對人理性思維的影響。假如我邀請你上台做一個演說,你現在是甚麼感覺?你可能會緊張甚至有一點害怕,如果我不給予時間你作準備,這樣可能你連一句說話也說不出。這樣你會看見大人都會受情緒的影響,更何況是小朋友。

所以在小朋友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首先放平和自己的心情,然後耐心觀察和分析他們哭泣的原因。再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小朋友便不會再哭泣。

資料來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portrait-asian-mother-comforting-her-crying-611298578